威海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车间里,弥漫着一股酵母发酵的味道,工人们将虾青素饲料添加剂装袋。公司副总经理石英杰介绍,他们成功攻克通过红法夫酵母发酵生产虾青素的技术,产品将正式进军东南亚市场。
威海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产虾青素(资料图)
这是经区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传统产业如何转旧为新,新经济怎样聚木成林?经区给出的答案是,以品质为基、创新为核,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率双赢。
最近,在化妆品圈有一款虾青素精华颇受大家青睐,一瓶30毫升的产品竟卖到了四五百元的价格。
“虾青素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自然界最强的抗氧化剂,在欧美和日本被广泛地应用在水产养殖、功能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威海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蒋海燕说,目前国际上天然虾青素是通过从雨生红球藻中提取和红法夫酵母发酵这两种方式而获得的,而我国只有很少的企业掌握从雨生红球藻中提取虾青素的技术。
威海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虾青素(资料图)
“今年4月份,当我们拿到虾青素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时候,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下来。”威海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崔燕说。
该公司深耕虾青素项目并成功突破了生产技术瓶颈,通过利用红法夫酵母高细胞密度发酵技术等3项关键生物技术,对自主研发的高产菌株进行虾青素生物生产,并获得5项国家专利。公司享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空白。
“在申请生产许可证的时候,我们提交的申报检测方法、含量标准、使用产品目标,在今年的国家使用许可目录中都可以查到,也就是说,我们的就是标准。”蒋海燕说。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目前公司已完成二期规划设计,由一个发酵车间、一个提取车间、一个GMP精提取车间组成。二期产品以精致保健品、化妆品为主,项目全部达产后,虾青素年产量可达1万吨,将实现产值35亿元。
“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无中生有,研发最新技术填补行业空白,才能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立于不败之地。”经区科技局负责人崔兴超说,近年来,经区积极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新的增长动力源。
中航威海船厂在建船舶(资料图)
手持船舶订单9艘,全部为出口船舶,7.09万载重吨,订单金额51.39亿元。在手持订单数量和载重吨同比分别下降25%、77.2%的情况下,订单金额却大幅增长44.3%,中航威海船厂彻底结束以往靠生产高吨位低附加值的散货船挣取微薄利润的时代。
成功转型的背后,是中航威海船厂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类型和结构,逐步向高附加值船舶转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努力。公司今年已交付船舶7艘,共计27.35万载重吨,全部为出口船舶。在建船舶4艘,其中2160LM客滚轮1艘、3100LM高端客滚轮3艘。本年交付船舶中出口意大利的2500车线汽车滚装船为公司转型产品首制船,为公司产品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在承接到新船型之后,针对该船型自主研发新工艺工法和工装,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研发低飞溅激光复合焊,并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制智能焊接机器人,将极大提高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中航威海船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中航威海船厂船舶(资料图)
“我们引入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哈工大(威海)、山东交通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技术力量,成立专门的船舶技术研究院及创新中心。鼓励中航威海船厂引入德他马林设计公司,成立船舶设计公司,专注船型设计与生产设计,衍生船舶设计产业链,形成船舶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与高端人才支撑。”崔兴超介绍。
据悉,结合船舶产业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经区打造高端船舶及配套产业园,实现船舶技术从开发到制造的标准化、模块化、数字化,努力发展成为我市乃至北方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船舶行业集中创新区、聚集区和示范区。
威海市泓淋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资料图)
企业想赢得市场,就必须依靠创新。威海市泓淋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投资9000万元,购置30套“环保智能电源连接装置全自动智能生产系统”替换现有的人工流水线,生产成本降低62%,产品不良品率降低67%,目前已投入使用的1条生产线年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3亿元。目前,公司产品获得了34个国家的安规认证,销售到全球229个国家和地区。
“抓住优势,支持企业通过产业升级、战略重组焕发发展新活力,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崔兴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