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知识产权强区为目标,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切实把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全区新增注册商标423件,同比增长39.14%,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达到5585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辖区新授权发明专利90件,总量比去年增长150%,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4件,同比增长52.03%;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实现新突破,全区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03亿元,总量是去年的五倍;高价值专利培育取得新进展,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权属发明专利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全市仅4项。
(一)强化全链条保护,打好“组合拳”
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修订出台《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新《办法》注重总结近年来扶持企业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突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移转化,围绕“四新”产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在原有10个奖励资助项目的基础上进行重新修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管理等全方位对营商资金的支持力度,保障和激发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完成2020年度区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审核工作,核定拨付扶持资金265.8万元。以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为切入点,提升辖区知识产权运用效益,重点扶持专利产业化3项、优势企业培育6项、专利创造大户7项。
联合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发展,切实解决部分企业资金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目前全区促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发明专利权13件,质押金额1.03亿元。高价值专利创造和转移转化。
引导企业外引内联、攀高结贵,加强“政产学研”关键核心知识产权和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鼓励企业与高校、中介服务机构开展高价值专利创造和转移转化。二季度,对区内3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给予70万元资金扶持,13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拥有量“零”的突破,挖掘发明专利授权10件以上密集型企业2家,完成专利权技术交易71件。通过全链条举措,让人才、企业、机构、项目、资金活跃起来,为更好的激励和保护创新,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
(二)发展共治两手抓,下好“服务棋”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将知识产权纳入绩效考核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逐步形成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以问题为导向,采取主动问需跟进服务的方式,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政策实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银企对接、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等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培训活动3场次,政策辅导企业154家,更大程度做到惠企政策的落地。
依托国家专利局审协天津中心在区内创建专利审查和服务实训基地一处,借力审协天津中心丰富的人才、信息优势,瞄准辖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需求,探索建立专利审查员与基地科研人员、专利工作者的交流机制,有效开展专利审查员专业技术实践活动,为辖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便捷服务模式。目前,经开区已设立2处专利审查和服务实训基地。
持续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引导企业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贯彻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截至8月份,辖区9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国家标准认证验收。
转变监管理念,帮扶执法并重。为进一步进化辖区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经开区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工作方案》《关于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行动方案》,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专项行动,以各类商贸企业聚集区、制造业集中地为重点检查和整治对象,累计对375家市场主体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电器、日用品、家居建材等各类商品2200余件,出动执法人员530余人次,严格生产、经营场所是否存在商标侵权、假冒专利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截至目前,行政指导帮扶企业131家,消除隐患问题事项170余条;办结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处罚案件10起,涉案金额13.1077万元,罚款7.1544万元。同时,狠抓源头,加强辖区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监管和行业自律,遏制“恶意抢注、囤积商标行为”“无资质专利代理行为”和“不以创新保护为目的的专利申请代理行为”,上半年累计排查国家认定非正常专利申请259件,涉及专利申请人106名、代理机构6家,撤回专利申请200件。目前,辖区内知识产权领域代理服务机构《信用承诺书》签订和自我声明公开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