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现在我们小区跟改造前相比,面貌完全不一样。”提起焕然一新的家园,70岁的黄伟难掩嘴角的笑意。近日,在新四区小区,老人们或是三三两两聚在太阳下聊天,或是在新建的小游园内锻炼身体……“环境好了,楼道干净了,我们住着舒心,孩子玩得开心。”小区居民宋宜霖的话里幸福感满满。
漫步在小区里,沥青浇筑的路面干净整洁,新增的停车位规划有序,管线序化“隐身”,头顶电线不再“乱飞”,下沉式树池集中改造,绿化景观“四季有景”。昔日的老小区如今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满足了小区居民多元化的功能需求。此外,改造后小区还新增智能快递设柜、智能管理系统和非机动车充电棚等,管理更加智慧化。30年历史的老小区成功实现“逆生长”。
该小区是典型的“双老”小区,建成于1993年,共有框架结构住宅楼14栋550户,绝大部分住户是老人。“没有充电桩,‘飞线’充电现象屡禁不止;各种线路犹如蜘蛛网一样挂在墙上,既不美观,也不安全;“抢车位大战”日日在小区上演;小区里的路跟唐僧的取经路一样难走,大坑套着小坑”;污水井经常堵塞,那气味夏天都不敢开窗……”小区改造前家住新四区小区的居民李大爷眉头紧皱,掰着手指头一一吐槽。“一切以居民为本,要站在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坚持惠民工程的推进,最大程度解决居民提出的问题。”2023年6月,在街道党工委的牵头下,新四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不是社区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想以“新”换“心”,就要仔细倾听群众意见。在小区改造前,除了支持的声音,也有很多居民有抵触情绪。“拆了我们家小院肯定不行!”“改造可以,但我不同意在我们居住的楼后面修建小游园,影响孩子写作业!”如何让居民将改造工作中不信任、不理解变成支持和参与,如何让矛盾纠纷在小区内部化解,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成为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核心。
针对此情况,社区网格员带领网格协管员、小区党员志愿者通过聊天拉家常等方式挨家挨户了解小区居民的基本情况,掌握改造需求,排查矛盾隐患,征求居民对改造工作的意见建议,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围绕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经集中讨论而收集上来的居民意见,再由代表汇总,与老旧小区改造施工单位对接,这些“问计于民”的办法,推动着“旧貌换新颜”,努力把小区改到群众心坎上。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一个小区污水管网更换、道路更新的硬件施工,更是对一个小区,一个生活圈精神内涵的重塑。如今的新四区道路由“堵”到“疏”、环境由“乱”到“齐”,居民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提升,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居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激发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改出老旧小区居民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