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自治是推动社会治理、提升社区温度的决定性因素。伴随着凤林街道“新邻聚”项目的开展,吸引了一大批有想法、有能力的社区党员、能人不断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在“新邻聚”项目第三季度服务中,累计开展联席会议1次,开展主题活动7次,暑期育青学堂2期,累计服务居民300余人次,加快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局面。
联席会议达共识,加强沟通促质效 为更方便街道、社区、项目组三方的信息分享、意见交流及对项目进度、成效的掌握,项目组严格按照“每季度一次联席会,重点服务随时联席”的项目思路,开展联席会议1次,重点汇报6次,沟通20 余次,保证项目开展的重点不跑偏,同时保证项目开展的成效,推动项目的高质量开展。 构建多元服务矩阵,重塑和谐睦邻关系 共“童”展现青春力量 为增强华新家园小区内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拓宽青少年视野,提升“小公民”意识和参与社区治理意愿,满足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需求,挖掘青少年“反哺”力量,推进实践育人与社区治理紧密结合。项目组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开展社区“反诈”志愿服务宣传及环境保护社区议事专项活动,社区青少年们在团队服务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升了青少年的合作能力,同时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也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归属感,提升了青少年的“小主人翁”意识。 共“享”社区一家亲 暑假来临之际,项目组结合华新家园小区内双职工家庭较多,暑期孩子看管不方便的实际情况,开设2期育青学堂,累计80余名社区青少年参与。本次育青学堂以非遗为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涵盖了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体能提升训练、非遗学习、手工制作等多个领域。育青学堂通过既“托”又“管”还“教”的方式,为小区青少年搭建了共“享”、共“联”的平台,加深了社区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既解决了小区内居民的暑期带娃难题,也拉近了社区与居民及居民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居民之间的邻里关系,推动了睦邻关系的形成。 共“育”志愿新担当 为进一步增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帮助社区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推动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于暑假期间,组织社区青少年前往一战华工纪念馆、教育中心进行参观学习,累计60余名社区青少年参与活动。活动采取参观学习、现场模拟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学习方式,让社区青少年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论知识,提升青少年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推动社区青少年不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成为志愿服务的新担当。 激活社区服务活力,共绘邻里和睦蓝图 构建社区服务互动模式 社区社会组织正逐渐成为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力量。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不仅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第三季度期间,新邻聚项目组着力建设社区社会组织,经过对华新家园小区居民走访,挖掘出了部分热心社区事务、有一技之长的社区居民,共组建“新家邻聚”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邻聚帮帮团”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华新少年志工团”等4支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激发社区活力治理模式 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桥梁和纽带,在“新邻聚”项目组的指导与带领下,以居民需求为切入点,联动多方资源,积极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开展“非暴力沟通”沙龙2次,“亲子教育探索课程”1次,累计40余人次参与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了小区内居民的相互融合,提高了华新家园小区的凝聚力,有效激发了社区治理深度。 协同共治共享,开启社区治理新篇 在项目持续推进过程中,项目组主动与政府部门、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机构等多方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共链接威海市司法局、龙田环卫、康达壹健体育等6家资源单位,为项目引入了场地、讲解、专业课程等相关资源,进一步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也带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其中明德书院、哈哈吉早教均为社区居民主动联结的资源,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也提升了居民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下一步,凤林街道的核心将聚焦于激发社区社会组织的内在潜力,引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不断探索社区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构建具有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同时建立长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社区治理工作始终充满活力和效率,以深化社区治理的层次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