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在区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牢大抓经济导向不动摇,全面实施“1369”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4个年”中心任务,深入实施“1+9+9”项目推进计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开放之区·活力新城”建设呈现崭新局面。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抢抓经济恢复重要窗口期,全力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4%;全年粮食总产量4000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制造业增长潜力加速释放;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3%,服务业快速回暖升温。
——发展动力更加强劲。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链不断壮大,骨干企业加快冲击新目标,产值增长13%,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574家、355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增长24.1%和21.2%,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9%以上,“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7.9%,入选山东省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员实践基地”。
——内需潜力加速释放。总投资145亿元的32个产业项目签约落地,90个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07.5亿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开展促销费系列活动,精心策划68项文旅活动,助推消费市场加快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
——对外开放保持优势。主动拓展外贸空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RCEP成员国开展经贸活动,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518.3亿元,实际使用外资8187万美元。区内企业境外投资增长势头良好,全年完成2.1亿美元,同比增长5%。与青岛片区“打造‘青威一港通’作业新模式”联动创新发展案例被国家商务部和省商务厅推广。
——民生保障全面高效。坚持把发展着力点落在人民幸福上,高质量完成47件民生实事及46项民生“微实事”,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2%、7.3%,存款余额同比增长9.4%。坚持法治保障,守牢渔船管控、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一排底线”,营造安全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总体上看,全区经济将继续保持恢复增长态势,但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问题仍然存在,经济稳增长基础尚不牢固,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信心,努力在新发展阶段展现更大作为。
综合研判经济形势,既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各类风险挑战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恢复向好基础仍待加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仍然存在,稳经济大盘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更要看到,利好因素正在加速集聚,内生动力不断夯实塑强。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全区“1369”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形成共识,6大园区成型起势,项目建设连续3年增势强劲,各类优质企业稳健发展,企业家信心活力更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足。
综上分析,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开放之区·活力新城”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落实“三个十大”行动计划,争当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和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的排头兵。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全区发展基础,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外贸进出口促稳提质,实际使用外资量稳质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粮食播种面积1万亩以上,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2024年,全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1369”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牢固树立“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的鲜明导向,以作风能力提升年为总抓手,做到“三不变、三求变”,坚持大抓经济的导向不变、在经济发展的动能和质量上求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变、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上求变,坚持安全发展的底线思维不变、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制度上求变,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努力开创“开放之区·活力新城”建设新局面。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聚焦全省“十强”产业和全市八大产业集群方向,以高端海工装备、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为引领,推动总投资过百亿元、达产营收过200亿元的泰昇海缆、芜湖造船、腾森子午胎、泓淋新能源、招商金陵灯塔车间5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入开展“智改数转”专项行动,加快推动“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进重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鼓励建设MES(生产管理)等系统,工业技改投资增幅达到15%以上。
助力骨干企业膨胀升级。深入实施“1+9+9”项目推进计划,实施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骨干膨胀一批项目60个,新增产值32.8亿元。开展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重点培育冲击50亿元目标企业4家,冲击30亿元目标企业1家以上。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定期调度、重点帮扶,新增“四上”企业120家以上。指导紫光科技通过借壳在港交所上市,推动广瑞电力新三板挂牌,跟踪做好世一电子、腾森轮胎等企业上市培育,紧盯安然纳米、海马地毯等重点企业,上市培训企业150家次以上。
推动服务业扩容提质。依托威海港,加快建设临港物流产业园,抓好9个临港物流项目建设运营,支持润泽冷链、国际生鲜基地打造国际生鲜物流分拨中心。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速5G基站等数字基础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化投入,推动全区软件信息服务业增长10%以上。围绕“两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动三阳服装数智赋能产业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赋能制造业加快发展。结合西部城区改造提升,重点推动风铃木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质量,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统筹科技资源,优化创新平台,吸引创新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深化平台载体功能变革。优化“1+3+N”创新平台体系,深化平台管理机制改革,推动三大高端创新平台实现由研发为主向成果转化、科技赋能、项目引进职能转变,依托平台引进科技企业20家以上,引进科技人才20名以上,实现转化收益2亿元以上。争取组织4家以上企业申报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做好省市级平台评价工作指导。构建产学研合作共同体,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20项以上,争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引入和孵化科技型项目10个以上。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统筹技术、资本、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保持550家以上。实施高成长型企业膨胀行动,推动总投资2.6亿元的20个“科技赋能一批”项目建设,力争打造一批“小而强”“小而优”和“隐形冠军”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新应用,力争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00件,扶持专利转化产值过千万项目3个以上。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新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强化“产才融合”,建立一个专家智库,发布一张人才需求目录,绘制一幅产业引才地图,推动“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引进。强化“产教融合”,加强职业培训和实习合作,推动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提高人岗匹配度、人才落地率。充分发挥“春晖杯”“中韩创新大赛”等品牌引才聚才作用,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外国专家等100名以上,创建国际人才生态示范区。
(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更好地统筹投资和消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实施“1+9+9”项目推进计划,依托六大产业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精准招商,确保新引入总投资3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个以上、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强化“目标责任清”“要素保障早”“任务推进高效”三项措施,完善“专班合力推进”“手续帮办高效”“严格督办考核”三项制度,稳步推进泰昇海缆、芜湖造船等132个以上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聚焦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七网”等重点领域,结合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资金支持方向,谋划储备一批支撑性、撬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优化提升消费环境,指导韩乐坊争创省级智慧商圈、省级信用管理典型商圈,华发新天地建设省级步行街试点。创新电商消费模式,深化与京东、顺丰等电商快递平台合作,全力打造威海海洋产业电商基地,支持区内电商骨干企业争创省级直播电商基地、电商云仓。实施“1+2+6+N”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山、海、城、乡一体化旅游格局,联通西部“都市风情区”、中部“自然野趣区”、东部“滨海浪漫区”等主题游风景廊道,擦亮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金字招牌,激发文旅发展活力,推动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新发展。组织引导举办各类促销活动30次以上,拉动汽车、餐饮、房地产等消费升级,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强化食品生产领域风险排查整治和药械信用风险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提供安全安心的消费环境。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改革促发展,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扩大对外开放新优势。
系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机构设置,保障经济社会事务高效运转,畅通人员交流渠道,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加大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力度,疏通融资渠道,加强引导基金直投,推动基金市场化运作,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通过创新调剂、市场化转让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政务服务流程,探索推行市场主体住所标准化登记、食品经营许可同址同业主体变更承诺制、简易注销智能审批等创新性改革,扩大“一件事集成办”改革范围,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度。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推行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审批服务模式,实行全链条全流程数字化“一键申报”,全面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加速项目审批进度。丰富“互联网+监管”场景应用,推行“刚柔并济”执法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落实各级惠企政策,全年办好企业家日活动100场以上,努力打造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策源地。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深耕日韩,利用与韩国的地缘优势以及中韩整车运输便利条件,培育引进韩日贸易、物流仓储、跨境电商等领军企业,打造辐射东北亚的跨境电商生态聚集区,推动进出口增长5%。积极推动瑞翼德科技等企业,利用供应链和市场优势,加速招引日韩半导体相关企业合作落地,强化特色产业聚集,力争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4亿美元,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达到60%以上。全部建成智慧谷服务贸易产业园,梳理服务外包、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链,发挥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实体园区和省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作用,全力提升服务贸易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水平。
(五)统筹融合联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精致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增创区域、城乡联动发展新优势。
主动融入区域战略。全面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推进省、市、区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扎实推进1个产业园区和2个企业省级试点建设,提升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在产业合作、创新协同、服务民生等领域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生产生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
提升精致城市水平。加快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科学指导空间高质高效利用。加快3700亩闲置低效土地整治利用,有序推动12宗、622亩经营性用地出让,确保土地开发可持续,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一楼一策”制定盘活计划,年内盘活闲置楼宇厂房12万平方米以上。实施城市更新,对24.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整体提升,实施5个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小区停车位和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疏站路过街天桥和5个“幸福海”驿站,完成6条道路施工,新建改建2座小游园、公园。持续优化居住环境,对133处住宅小区物业提级管理,建立物业服务企业“红黑榜”、末位淘汰等信用管理考评机制,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以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提升无花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龙山湖创意农业示范区,拓展农耕产业、文化体验、乡村旅游、滨水休闲等新业态,打造“千万工程”经开区样板。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续建“种苗崮山”研发生产基地,打响“买种苗到崮山”的品牌。推进泊于镇逍遥村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居住环境。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守护碧海蓝天和绿水青山。
打造优质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加快形成低碳节能生产生活方式,持续争创近零碳园区、社区示范点。继续深入推进美丽海湾、“两山”基地建设,推进招商金陵“减污降碳”试点企业创建,推动“两山”基地展馆建设、优化美丽海湾现场点位,沿环海路打造可观摩、可推广的经开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典型亮点。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扎实开展国土绿化专项行动,完成修复造林600亩。健全河湖湾长制、林长制,统筹推进河湖湾林田生态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坚持常态化巡湾和监测,紧盯水环境质量,继续开展入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无废工厂、无废景区和无废社区建设。聚焦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控制,深入推进涉VOCs排放重点企业深度治理,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推动新船重工集中喷涂“绿岛”项目建设,推进招商金陵VOCs“近零排放”试点建设。严格管控移动源污染排放,精准应对污染天气。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双碳”战略,扎实推进严控“两高”、煤炭压减等工作,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研究谋划增量配电网建设,探索以储能电站为核心进行调蓄的零碳产业园模式,推动服务贸易产业园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和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5家以上。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泓淋电力新能源产业园;推动华能半岛北海上风场登陆点项目落地,配合已有的海工电缆项目,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链;依托豪顿华等龙头企业,加强氢能压缩机、加氢枪、储氢核心设备研发,推动氢能源应用实现突破。
(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守“一排底线”,着力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努力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确保经济安全平稳运行。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积极做好存量债务化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金融活动,持续压降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全面加强粮食购销流通及能源保供能力建设,切实做好储备粮油管理,规范有序做好价格监测预警,加强煤电油气运综合保障。
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城市智慧管理平台,开发智慧文旅、电梯监管、气瓶监管、大杂院监管等行业辅助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空天地一体视频体系,发挥好智慧监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优势,最大限度排查整改隐患,提升社会治理“数治”水平。将智慧防汛、森林防火、渔船管控等管理系统接入“爱山东”“山东通”,实现手机端实时查看监测信息,提高发现研判处置效率。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扎实推动工贸、建筑施工、消防、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常态化组织“专家查隐患、执法促整改”安全检查,推动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强化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开展“双盲”实战化演练,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各领域安全生产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完善海上休闲船舶管理工作机制,打造6处规范管理停泊点,配备定位保暖救生衣,实现规范安全管理。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持续推动共同富裕。制定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和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办好36件民生实事,健全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5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蒿泊中学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360个,提档升级5处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建设1处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新建3—6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医服务点),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兜牢社会保障底线,做好困难群众社会帮扶,新设城乡公益岗239个,安置就业困难群众1600人次。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在弘扬主旋律、引领新风尚上下功夫,重点打造中心城区“海港清风·韩韵风情”、崮山镇“‘崮’畔生辉·山海沉醉”、泊于镇“幸泊于斯·福养延年”3条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进一步发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每年组织开展活动不少于3000场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结合实际举办送戏下乡、文化讲座、公益培训、全民健身、社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全民身体健康。
提升社会治理服务能力。持续完善“微治理”“微实事”等创新机制,不断强化入户遍访、固定联系人、家门口宣传等制度措施,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依托镇街社工站,探索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社会组织“接单”工作机制,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和社区自组织“五社联动”,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一站式”政务法务服务区“经心调”等社会治理品牌提档升级,用好政务热线、初信初访2个探头,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效能,促进社会治理“全域统筹、全面融合、全员参与、全民共享”。
统筹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海防建设,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面推动文化振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依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继续做好打击走私、公益慈善、红十字、广播电视、邮政通信、新闻出版、文物、史志档案、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