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德育教育走出课本、融入心灵?如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少年中薪火相传?近年来,经开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基因传承作为德育工作的鲜明主线,积极探索“节点联动+本土赋能+实践融合”的育人新模式,构建特色育人体系,让红色教育“活”起来、思政课堂“实”起来。
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是经开区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经开区各学校组织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聆听英雄事迹,瞻仰烈士遗物,凝视一幅幅承载历史记忆的泛黄照片,端详一件件历经战火洗礼的斑驳武器。这些无声的见证,让书本上的文字变得可感可触,信仰的力量在年轻的心里悄然扎根。 与此同时,“红色故事会”将峥嵘岁月请进校园。各学校积极邀请亲历战争岁月的老党员走进校园,向学生们讲述亲身经历的烽火故事。 此外,在清明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各学校还组织师生走进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通过敬献花篮、重温入团入队誓词、讲述英烈事迹等环节,将祭扫现场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堂。 “我们还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国传统节日当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经开区教育体育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行动、服务社会。经开区将德育课堂从校内延伸至社区、乡村,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锤炼品格。 由少先队员组成的“红领巾小队”活跃在社区一线,投身于敬老助残、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并在打扫院落、陪伴独居老人中领悟“奉献”真谛。 走出城市,走向田野。乡村振兴研学行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参与农事体验,调研农业资源,将课堂所学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在泥土的芬芳中,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土地的温度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 未来,经开区将继续推进德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实践平台,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体验中升华,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健全人格的新时代青年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