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5 11:00:00 星期日
关怀版

【人民日报客户端】威海营商行“终本”非终止 “旧账”终到账——记一场跨越三年的执行

“我特意托亲戚开车送我过来,想着一定要把这面锦旗亲手交给你……”

经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正快步走来,年过7旬的周大娘将怀里的锦旗拢了拢,攥着拐棍一步一摇地迎了上去。

鲜红的锦旗徐徐展开,“心系群众办实事,秉公执法释正义”十四个鎏金大字,叙说着一段跨越3年的执着与坚守,一个关于公正与最终抵达的故事。

从“近邻”到“冤家”

周大娘、钱大爷一家与孙某在村里是房屋紧邻的邻居,因日积月累的琐碎摩擦,两家积久成怨。在一次琐事争执中,钱大爷与孙某发生肢体冲突,孙某不慎致钱大爷受伤住院。案件诉至法院后,法院依法判决孙某赔偿钱大爷医疗费等共计2.5万元。判决生效后不久,钱大爷因故离世,因孙某一直未履行义务,周大娘以继承人的身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从“强制”到“疏导”

执行立案之初,执行干警对孙某名下的财产进行了全面查控,发现其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严重,若简单采取强制措施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本着修复邻里关系、妥善化解纠纷的目的,执行干警决定将工作重心从“强制执行”转向“矛盾疏导”。

因孙某人在外地、联系不到,执行干警决定从孙某的妻子入手开展调解工作。为打开双方的心结,执行干警多次前往双方所在的村委会走访,邀请村委工作人员一同开展调解工作,但孙某妻子抵触情绪十分强烈,始终闭门不见。期间,执行干警了解到孙某的儿子常年在外地务工,基本不回村里,虽多方打听但未能获得其准确的联系方式。

调解工作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展,案件执行陷入僵局。

从“解题”到“破局”

“他们就是故意拖着不赔钱,不争馒头争口气,法官,你一定要给我讨个说法”失去家人的悲痛、案件执行的不顺,心里憋屈的周大娘成了执行调解室的“常客”。

三年多的时间里,虽因工作调整,办案人员有所变动,但大家都默契的对这位老人付出着更多的耐心。一次次的耐心倾听、细心释法,一次次的线上查控、线下走访,执行干警一点一点化解着周大娘心里的积郁,回应着她一次次步履蹒跚的奔赴。

直到2025年,事情迎来了转机。执行干警接到周大娘的电话称,孙某已经回家了。执行干警当即联系孙某,促成其主动来到法院调解。事情已过去多年,孙某心结犹在,当着执行干警的面,其一度情绪失控,面红耳赤的宣泄着自己的不满。为缓解其对抗情绪,待其心情平复后,执行干警跟他拉起了家常“你们两家做了几十年的邻居,以后还要一直相邻相处,天天堵着这口气多难受……”“法律是严肃的,强制执行不是儿戏,但我们更希望能帮助你们两家把问题解决了……”。

随着沟通的不断深入,孙某慢慢意识到躲避执行行不通,态度有所松动,但两家人争执了半辈子,对孙某而言,要迈出和解的那一步,要跨越的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积年的心结与“抹不开面子”。此时,执行干警顺势提出他可以给儿子小孙打个电话,商量下解决办法。

拨通小孙的电话后,执行干警从法律义务、邻里亲缘等角度耐心向其释法明理、阐明利害,意识到父亲拒不履行的行为已经触碰到法律的红线,也为了两家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小孙主动提出代替父亲履行义务:“法官,你说的我都明白了,将心比心我们这边确实做的不对,钱我先替我爸交上。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我都懂,我再做做我爸的思想工作,争取早点把两家的矛盾解决了”。电话挂断后不久,小孙便将剩余执行款如数汇至法院账户。

“为了争这口气,给大家添这么多的麻烦,真是不应该……”儿子的举动深深触动了孙某,随之而来的是便是歉疚和懊悔,“回去之后我也不跟隔壁吵吵了,这么大岁数了,不能让孩子天天跟着操心”卸下了心里多年的担子,孙某眉头舒展、步履轻快的走出执行调解室。

这场跨越三年的执行,交织着法律的刚性、执行的善意与亲情的温暖,在执行干警的执着与坚守,子女的孝心与担当中,实现了对胜诉权益的刚性守护,对邻里关系的温柔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