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冽的咖啡香气萦绕在威海市公共实训基地的沙龙会场。8月7日上午,“博聚威海·智惠未来”AI赋能产业升级博士后校企对接学术沙龙在此举行。20余位博士、企业代表与人才工作者围坐长桌,讨论声在空调凉意中愈发热烈。
沙龙现场,智慧的火花持续迸发。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副院长郑龙展示的“多环境下肢运动行为智能测评系统”,引发企业对AI落地的追问;招商银行专家介绍银行对科技企业融资亮点时,台下笔记声沙沙作响。政策宣讲环节更添信心——市人社局工作人员的博士后人才政策宣讲和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推介进一步吸引了全场目光。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我们威海研究院目前正在攻关算力芯片、海洋科技等项目,成立了5个中心。”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院长助理丁烨的发言拉开沙龙讨论环节序幕,“希望架起北大与威海的桥梁,吸引更多学子来此创业就业。”他的愿景引发共鸣——这场由威海市人社局、经区科技创新局共同搭建的平台,正让高校智慧与产业需求深度碰撞。
隔桌而坐的山东润泽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红立刻回应:“我们急需海洋渔业人才!从海洋牧场运营到冷链运输,技术突破迫在眉睫。”她将企业名片推向身旁的博士们,“会后咱们一定紧密对接!”此刻,企业需求与科研专长在咖啡杯的轻碰间悄然链接。
参加沙龙活动的博士后中,有的已经扎根威海,与威海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李豪说:“我目前是威海市立医院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在站博士后,与医院骨科领头人彭磊教授密切合作,研究骨科新材料,我也将积极参加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希望在威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学术交锋后,一场古法香牌制作体验让气氛转向温情。博士们指尖揉搓着丁香、肉桂,在“闻香识人”的互动中放松交谈。“人才服务需要这样的巧思”一位参会者拾起成品轻嗅,“既有前沿探讨,又有文化浸润,威海懂我们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