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工作机制》(以下简称《机制》)正式出台,标志着经开区在强化政府投资全链条、精细化监管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公共资金安全和项目效益戴上了“紧箍咒”。
据介绍,政府投资项目不仅规模大、涉及面广,而且监管环节多、难度高。《机制》构建起的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严密监管网络,将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立项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第一粒扣子”,扣得准不准、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机制》着重在立项环节强化源头管控,为项目立项设置了一道道严格的“关卡”。《机制》严格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的审批管理,深化事前绩效评估,从源头杜绝“拍脑袋”决策和超财力建设项目,确保项目立项精准、可行。
预算是项目建设的“资金总纲”,设计方案则是项目建设的“蓝图”。《机制》严格落实限额设计要求,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杜绝出现项目设计方案超出功能需求、建筑材料规格标准高于使用需求、工程相关设备设施配置超过项目规模需求等问题。
项目实施过程是政府投资项目的“主战场”,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招标投标、工程变更、合同履行、质量安全等关键节点实施动态化、常态化监管,形成闭环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并纠治偏离既定目标、违规操作等问题。
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实现有效监管。为此,《机制》建立由经发局、财政金融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监督体系,并要求各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加强信息共享与问题会商,确保工作衔接顺畅,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督合力。
责任落实是监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让责任落地生根,监管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机制》明确界定了项目建设单位、相关监督管理单位的职责边界,对责任落实不力的要依规依纪予以处理,从而推动监督管理机制常态长效运行,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规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