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辖区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3平方公里,辖2个镇、3个街道、30个行政村、50个社区,户籍人口17.7万人,常住人口30万人。
——对外开放桥头堡。充分发挥对外开放长板优势,全面实施开放活区和深耕日韩战略,累计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项目1722个,其中韩资项目1239个,实际利用韩资14.2亿美元,是韩国人在威海投资、经商、居住最集中的区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开通中欧集装箱班列、海铁联运班列和威海港“四港联动”中韩整车运输,与202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打造‘青威一港通’作业新模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案例被商务部宣传推广,获评省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特色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区域。
——创新经济聚集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功引进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哈工大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六所威海研发中心,持续完善“1+3+N”科技创新体系,现有市级以上企业创新研发平台189个,高新技术企业36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661家,获批省级产才融合示范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试点园区、数字经济DCMM贯标试点区、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园区”,成为全市最具活力和投资价值的创新创业热土。
——高端制造业新高地。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实行园区带动、项目拉动、创新驱动互促共进,高起点规划建设中韩自贸区实体产业园、海工装备产业园等6大园区,重点打造高端海工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家,其中产值过50亿元企业2家、过30亿元企业3家、过亿元企业47家,上市、新三板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46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山东省优质船舶产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地毯生产基地,入选全省首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现代服务业新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带动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服务贸易、特色商贸、跨境电商、文化旅游、物流集散等新兴服务业态,智慧谷服务贸易产业园入选全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最佳实践案例,获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省示范数字经济园区、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韩乐坊商圈叫响“中国的韩国城,威海的不夜城”品牌,获批山东省首批城市品质提升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九龙湾休闲街区获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经开区获批山东省首批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服务贸易集聚示范区、购物旅游示范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
——精致城市引领区。牢牢把握精致城市发展方向,打造威海精致城市发展的标杆样板,成功入选全国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国家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专项试点城市和全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获批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崮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泊于镇获批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无无花果片区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山湖创意农业示范区获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全面实施韩乐坊、西苑、九龙河凤林3大省级城市更新片区品质提升,打造169处全龄友好综合体“经邻驿站”,90%以上小区达到三星级智慧管理水平。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8.57公里/平方公里,城市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率均达到10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7.94%,所辖岸线全域入选省级美丽海湾,成为全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宜居宜业新城区。
——幸福威海示范区。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全面落实医疗、养老、救助等各项民生政策,获评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崮山镇、泊于镇获批省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精心建设“城市大脑”,形成一屏统揽的智慧城市综合系统集群,创新做法荣获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入选全国数智开发区建设应用优秀案例。坚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创新实施“微警务、微法庭、微检务、微调解、微消防、微实事”等“微治理”模式,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稳步提升。